咖啡:用理性碰撞出感性之美
对于咖啡,很多时候我并不是因为喜欢其味道而去喝的。
从一开始,高中时候因为当时流行咖啡馆,咖啡馆有一种叫比利时壶的咖啡壶,一边是一个金属容器,一开始装水,密封后酒精灯加热,金属容器中的水沸腾后酒精灯自动熄灭,沸水会被引到金属导管相连的玻璃壶容器。玻璃容器中放着研磨好的咖啡粉,沸水萃取咖啡粉后又被吸回金属容器,然后就可以通过打开金属容器上的小水龙头获得咖啡。
整个过程就像在做化学实验,气氛在当时觉得是浪漫的,所以当时咖啡馆是约妹子的好地方,我当时就约过我太太去喝这种咖啡。
到后来很多时候喝咖啡是因为,犯困的时候需要喝咖啡提神。对于我们这种从小习惯喝茶的潮汕人,茶已经完全不是一种能够提神的饮料,咖啡中的咖啡因还比较有作用。 开始就喝麦斯威尔这种速溶,后来某同学开咖啡馆,推荐挂耳,就用挂耳了。其实我也不是因为味道或者B格的问题,而是我就是需要更多的咖啡因而不要其它调和物。
再然后,由于带娃熬夜经常需要咖啡。出于成本考虑,我又觉得我买挂耳的滤纸和咖啡豆自己做挂耳不就可以以更低成本获得更高品质的咖啡。
But,实验过后就发现几个问题,一个是挂耳滤纸质量比较难把控,一个是本来是家里有个手动磨豆但费事费劲,在公司用也不太好。然后又被推了本《爱上手冲咖啡》的教程书籍,这本书真完全就是本教程读物,虽然我觉得可以写得文艺一点,但或许日本人对待事物就这么严谨认真吧。
手冲咖啡的定义:
一颗咖啡豆通过烘焙、研磨再到利用水萃取咖啡的精华,最后冲泡出来一杯褐色的带着香气的液体。这就是一杯手冲咖啡大概的制作过程。
我又购入滤杯,滤纸,电动魔豆机,结合教程的实际情况制作办公室手冲流程。目标是达到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的办公室手冲咖啡。
改进点1:现磨是关键,所以办公室必须用电动磨豆机,磨豆烧水可以多线程同时进行,这个时间人可以去洗手间或者继续干活,不耽误工作。
改进点2:滤杯滤纸萃取效果比较好,而且整个萃取过程控制在2分钟多一点,效率和品质都有提高。
尽管书中对于好的手冲咖啡需要的条件其实大部分是取决于咖啡豆,优质,新鲜,烘培得当的豆子才能出好咖啡。但我觉得咖啡的魅力在于萃取的器具,也就是不同的萃取的手段和方法流程似乎可以获得咖啡豆中酸甜苦醇的不同比例。就如同生活都是充满酸甜苦辣,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去变成一颗好的咖啡豆,这些滋味都是会存在。所以我们除了努力去做一个优质的咖啡豆,还要懂得萃取自己中意的味道,淡化不喜欢的味道。生活是需要经营,或许,咖啡不仅是提神的饮料,也是人们平淡生活中的调味品。